文/图 金羊网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腹痛4个月伴双腿浮肿,到医院一查竟然是下腔静脉长了肿瘤!不过,汕头人李先生怎么也没想到,长在他体内的这颗直径为15厘米的肿瘤,侵犯多个器官,裹挟多条大血管,非常危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个学科的20位专家历经9小时“接力”手术,成功完成了通过体外循环、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肾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手术,成功挽救了李先生的生命。据悉,这是全球第二例、全国第一例这类手术。
7月19日,当52岁的李先生再次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办公室时,他连声向救治过自己的医护人员说:“非常感谢你们!”
手术疑难复杂,全球仅报道一例
李先生今年52岁,因腹部胀痛4个月,双下肢浮肿半个月,日前到中山一院就诊。来诊前,他一直服利尿药物治疗,虽然脚肿有所减轻,但腹胀仍一直存在,当地检查发现其下腔静脉有一个肿物,并建议他到中山一院就诊。
接诊他的是中山大学名医、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深明教授,CT检查结果出来后,王深明发现,该患者的肿瘤已经堵塞了肝静脉的回流,若用常规方法治疗并不可行。为此,他立即邀请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肝胆外科汪谦教授协助诊治。专家们一致认为要立即收治入院,并通过多学科讨论才能决定手术方案。
6月18日上午,在肝外科主任彭宝岗教授的主持下,多学科专家进行了第一次病例讨论,影像科冯仕庭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的范围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肿瘤直径长达15厘米,但位置非常“刁钻”——肿瘤长在肝脏后面,侵犯到了肾脏、肝脏以及多条大血管,距离心脏不到1厘米。
梁力建大胆提出了体外循环下行下腔静脉切除、体外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必要时肾切除自体移植的手术方案。可是,切除下腔静脉肿瘤后进行自体肝移植和自体肾移植全球只在2015年报告过一例,国内并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
“一定要救,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能救治患者,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彭宝岗记忆犹新。
于是,中山一院立即启动全院多学科会诊。6月24日下午,肝外科、肝移植科、肾移植科等各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一次大会诊,专家们一致诊断患者腹腔内的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范围从肾静脉入口至心房入口,肝静脉阻塞可能侵犯右肝静脉、右肾静脉。
6月26日上午,肝移植、肾移植科再次讨论,提出了详细的手术分组、手术预案和具体处理意见。体外循环科荣健教授回忆:“从医25年,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手术,每一个人什么时候上手术台,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后,该谁上台紧急处理,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明确。”
“愚公移山”式分离,配合“天衣无缝”
6月27日,手术正式进行。全程跟进这台手术的麻醉科副主任冯霞教授用“愚公移山”和“天衣无缝”来描述这台负责的手术;中山一院副院长、肝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表示,患者的肿瘤长在下腔静脉,这是人体最大的一条静脉干,影响巨大。而且患者肝脏部分的手术还无法在体内完成,需要把肝脏分离到体外,进行肝脏手术操作,再移植回体内,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手术中,肝外科李绍强教授与梁力健教授合作,顺利将肿瘤分离。此后,各学科教授在不同时间点轮流上台进行手术。
为避免打开心房,在冯霞的B超心房实时监测情况下,徐颖琦教授、王长希教授将肿瘤向下牵拉离开心房,并在心房的下方切断上方的下腔静脉,将门静脉插管通过体外循环转流,切断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下方在左肾静脉平面切断下腔静脉,完整切除整条下腔静脉和肝脏,移出体外交给肝移植科专家做肝静脉的修整、肝脏尾状叶肝切除。
梁力建和血管外科王冕副教授对患者进行了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的静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王长希教授再上台与李绍强做右肾静脉和人工血管吻合重建,经过以上处理,患者保住了两侧的肾脏功能。梁力健与王冕继续将心房下方下腔静脉与人工血管进行吻合,恢复了下腔静脉血液回流。
随后,何晓顺教授与器官移植科王东平教授在冷灌注条件下行肝脏尾叶切除,经肝静脉切除整形以后,右肝静脉恢复通畅,他们再将肝右静脉和肝左、中静脉拼合成一个开口,将肝脏重新植入,“天衣无缝”地做好了各种吻合。
经历9个小时奋战,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被送到ICU病房。术后8天转回肝外科治疗,至今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